补给功能是影响部队作战效率的核心机制之一。补给范围决定了部队在野外执行指令后的停留能力,主城和分城的补给范围较大,可覆盖城池外5格区域,而要塞的补给范围较小,仅能覆盖要塞外2格。部队在补给范围内执行出征、屯田、练兵等指令后,可选择停留在目标地块,无需返回主城,从而提升连续行动效率。若目标地块无主或属于敌方,则需占领后才能停留,否则部队将自动撤回。
补给范围的扩展依赖特定内政武将的施政效果。例如司马炎担任军事参军时,可增加补给范围并提升士气;荀攸和荀彧搭配使用可增加要塞补给范围两格;陆逊单独施政也能增加一格补给范围。流浪军无法享受补给范围的士气增益,这是其作战劣势之一。部队在补给范围内连续行动时,行军时间和守军加成均按实际距离计算,但需注意野外无法恢复伤兵或征兵,长期作战仍需回城休整。
补给功能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多线作战和资源调度上。通过合理规划要塞位置,配合司马炎、荀攸等武将的施政效果,可将前线要塞补给范围扩展至5格,并附带10点士气加成。这种布局能显著减少部队往返时间,尤其适用于码头对峙等远程作战场景。斥候要塞的补给距离固定为3格,建议优先安排荀攸或陆逊担任参军,以最大化其战术作用。需注意补给范围仅影响士气,行军距离仍受常规规则限制。
部队在补给范围外的行动会受到严重限制。若超出补给范围执行指令,部队完成任务后将强制返回出发地,无法实现连续作战。在攻打远距离目标时,必须提前建造前线要塞或利用分城扩展补给网络。吕蒙等武将在特定地域(荆、扬)施政时可提供额外补给加成,这种地域特性需要纳入战略考量。没有高阶内政武将的玩家,可通过荀攸、荀彧的基础组合将补给范围提升至4格,满足常规作战需求。
部队在野外停留时,其出发地和目标地必须同属一个补给网络,且停留地块需已被己方占领。连续作战会导致兵力持续损耗,建议在攻打高级地时保留预备队进行补刀。开发沃土玩法可提升粮草产量,间接保障补给线的资源供给。玩家需根据当前战略阶段调整内政配置,前期侧重资源生产,中后期转向补给优化和行军效率。
通过观察战场地形和盟友布局,合理利用要塞群构建补给链,能有效控制战略要地。建议在施政簿功能中预设多套内政方案,快速切换不同补给策略以适应战局变化。补给范围的优化并非孤立行为,需与同盟协同、天气系统等要素联动,才能发挥最大战术价值。这种深度策略设计正是率土之滨作为沙盘战略游戏的核心体验。